中国留学生参与SRP的感悟(二)
发布时间:2014-12-23 浏览次数:1643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部分就是论文写作和公开讲解了。她们的论文,谢谢改改,改改写写,初稿、复稿不少于十几份,甚至为了得到更多更有用的数据再次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室进行第二轮实验,历时5个多月,最后在黄教授的帮助下才定稿。论文的写作和正常的文章不太一样,除了格式的不同之外,语言和文字的运用也是很不一样的。论文的语言要求清除、简介,尽量不用不必要的形容词,但同时又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绝对不能引起歧义。公开讲解就更难了。她们必须要分别对她们的研究领域熟悉的科学家和对她们的课题完全不了解的公众讲解她们的课题。凌晶晶也是在经历过之后才知道,对于这两种人应该有完全不同的讲解方法以及重点,因为他们想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科学家们比较关心的是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而公众比较关心的是结果,因为他们很难理解与他们生活无关的实验方法。但首先勇敢地在完全陌生的人面前冷静、清晰地讲解自己的课题已经是一个挑战了。所以可以说参加这样的科学研究实验的高中生们是必须在经过了重重考验之后才能完成这样的活动的。
这样的经历,是凌晶晶那些被关在教室里好好学习的同学们不可能体验到的。也许这个项目里,有的只是一点点的琐屑,可是这些琐屑加起来,所能带给学生的就不止琐屑而已了。听到的道理和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道理,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是不一样的。就像凌晶晶一样,我们能想像,可能她一辈子都会永远记得自己曾经有过的这样的经历。
在这个实验中,她们肯定会有感到困惑的时候,因为她们的基础知识本来就不是很够,加上凌晶晶还有语言的问题,所以去读那些深奥的论文就更吃力了。
不过凌晶晶在心里真的很感谢黄教授和她的同伴——林珏如。
当凌晶晶跟国内的同学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都对凌晶晶有这样的机会表示非常的羡慕。
的确,国内这种参与大学的科研活动的机会,实在是寥寥无几。中国因为地方教育部门大多并不直接管理大学,而且很多国内中学也没有举办中学生研究活动的习惯,所以中国的学生对科学的了解,大部分只局限于教科书或是参考书,而像SRP这种亲身体验研究生活的活动基本趋于零。
在凌晶晶的记忆中,国内整个中学生活唯一与大学有关的事就是“高考”,其他的全被认为是副业。这种“浪费”一年的宝贵光阴去做与高考基本无关的“课题研究”,无疑是不可能被学校和家长接受的。
所以很多人进入大学的时候,对“自己要做什么”十分盲目;或者是,有时他们进入实验室工作了一年,甚至几年之后,才突然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于是只能放弃,从头再来。
而新加坡的这种研究活动,就给了有意向进入“研究领域”的年青人一个机会,去感受,去尝试:他们是否喜欢将课题研究作为他们以后大的事业。
比如凌晶晶就有一个同样在SRP的朋友,他原来对研究活动还有一些兴趣。但在他做了半年的试验之后,却发现自己其实不能忍受实验中“必要的、不断的重复”,所以他选择了退出。
而凌晶晶,在经过了一年的体验之后,却越发喜爱“科学研究”了,于是她决定将它作为自己未来最可能从事的职业,亦或是“事业”。
这个活动,避免了凌晶晶那位同学对自己未来事业的错误决定,但却鉴定了凌晶晶对“科学研究”的信息。
中国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在中学教育中,一直以来都以笔头上的考试为主,实验课已经很少,更不用说到大学里参加这种实验活动了。